勞模的生活有什么特別的?早晨五點的朝陽,寂寂夜半的月光,一路奔波的四季,肩頭鬢上的風霜。這是剛剛獲評全國勞動模范的中國化學所屬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東華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立新習以為常的生活。每年出差超過200天的他對此不以為意:“我只是職工群眾的一個代表,大家都在風雨兼程。”
 (中國化學王軒 攝)
勞模的故事有什么特別的?4月28日,在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李立新從人民大會堂捧得榮譽證書,回望自己青年時代的職業理想和幾十年的奮斗之路,卻生出些許感慨——
夢想融入時代,才能擁有遠方。
科技賦能產業
時光回到20世紀90年代,三聚氰胺作為制造樹脂、涂料、纖維和皮革材料的重要原料,迎來快速發展期。然而,副產尾氣處理難題卻始終橫亙眼前。那時候的環保意識普遍缺乏,但初出茅廬的李立新卻十分重視。他帶頭進行技術攻關,開發出三聚氰胺尾氣制尿素工藝技術,成功實現廢氣資源化利用,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為我國三聚氰胺行業健康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然而,這項技術的研發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從研發成功到第一套裝置投產,我們用了三年多時間。”李立新說:“20世紀90年代,國內計算軟件、裝備制造等配套能力都比較薄弱。而我們的裝置是從無到有的創新,設計過程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這些我們沒有。后來,我們應用了一種不同于傳統的設備機理并在工廠試驗,成功后才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2005年,李立新擔任公司經營部主任后,大力推動“技術經營”。他認為,工程技術企業必須對產業和技術發展趨勢保持敏感,主動介入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為客戶創造高價值,才能贏得主動,擁有核心競爭力。
乙二醇是推動以滌綸面料為代表的中國“穿衣革命”的重要化工原料,但長期依賴進口。2008年開始,李立新帶領團隊花了18個月調研國內外眾多合成氣制乙二醇技術研發單位,促成了東華公司和高化學公司關于草酸二甲酯加氫制乙二醇工藝技術的全面開發合作。迄今為止,這項國際先進技術在25套裝置應用,并以70%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推動了大規模工業化實踐。“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乙二醇價格降了一半以上。”李立新說,“我國化纖產品在全球擁有絕對的競爭力,正得益于國產化技術的開發,得益于千千萬萬化工人的努力。”
 (中國化學東華公司張清華 攝)
2021年,李立新正式成為“東華號”巨輪破浪前行的領航者。那一年,東華公司總合同額119.98億元,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0.03億元和2.49億元。
隨著“雙碳”浪潮洶涌而至,數字化風暴席卷全球,李立新堅持將企業發展融入時代大潮,以綠色轉型、深化改革為助推器,帶領東華公司走上了“科技+工程+實業”的發展之路。在他的大力倡導下,東華公司深入推進新質生產力建設,推動化工技術迭代升級,五年來屢獲佳績。
 (中國化學東華公司張清華 攝)
2025年3月,公司發布2024年上市公司年報,總合同額達到222.85億元,營業收入88.62億元,歸母凈利潤為4.10億元,較2021年分別增長了85.74%、47.63%和64.66%。
黨建引領發展
“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是哲學上關于自我認知、存在意義和人生方向的三大根本問題。在李立新看來,勞模首先要明白“為誰辛苦為誰甜”,中央企業同樣如此,否則就會在發展中忘卻存在的意義、丟掉肩負的使命、失去立足的根基。
黨建引領發展,確保姓黨為民的本色,是李立新管理企業的信條。東華公司的黨建成果并不僅僅停留在規章制度、組織活動上,而是深度融入發展戰略和具體工作中,展現在每一個黨員的思想認知和行動實踐上。
社會責任,央企擔當。胸懷“國之大者”的東華公司,當仁不讓。在距離合肥數千公里之遙的新疆,一直都有東華公司建設者的身影。
“十四五”以來,李立新帶領公司在石河子投資成立中化學東華天業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生物可降解材料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助力“白色污染”治理。
 (中國化學東華公司張清華 攝)
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李立新帶領企業以EPC+O(設計采購施工+運營)模式,建成全國首個鋰鉀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一體化項目——扎布耶鹽湖綠色綜合開發利用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也是西藏地區首個現代化大型工業項目,為西藏地區經濟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央企方案。
在內蒙古通遼地區,中國化學所屬中化學(內蒙古)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成立,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
這些地方,事業初創,條件艱苦,但東華公司的員工仍然樂于奔赴,因為永遠有一批黨員沖鋒在前。扎布耶鹽湖高寒缺氧,尤為艱苦。然而,先后有上百名公司員工,從海拔45米的安徽合肥,趕赴那片4500米的高原上戰天斗地,讓項目建設一點點從藍圖照進現實。
這是東華公司黨建與生產融合的最好體現。
近年來,李立新帶領班子團隊連續三年獲授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四好”領導班子榮譽稱號,帶領企業連續兩年榮獲集團黨建責任制考核A檔。
國內鏈接國外
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沒有閉門造車的勞模,更沒有故步自封的勞模。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的交叉口,走國際化發展道路,成為李立新帶領東華公司作出的堅定選擇。
東華公司的國際化起步較早,但一直沒有做強做大。2021年,東華公司海外業務合同額僅為8.69億元,占當年總合同額的7.24%。
三年來,李立新把“國際化”擺在公司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把技術營銷作為“走出去”的重要載體。他帶領團隊研究新國別、開拓新市場、打造新團隊,著力提升項目執行質量、完善營銷合規體系、壯大品牌傳播力量,推動國際業務持續做強。
 (中國化學東華公司張清華 攝)
東華公司以T+EPC(技術+設計采購施工)模式推廣自有硫酸法鈦白粉技術,成功簽約南非8萬噸/年硫酸法鈦白粉項目,幫助建設南非第一套現代化的硫酸法鈦白粉裝置和非洲唯一鈦白粉項目;推廣鋰資源綜合利用開發技術,成功簽約玻利維亞IBQ基礎化工項目EPC總承包項目,可填補當地基礎化工產品多項空白;推廣自有硫黃制酸技術,簽約印尼晨曦鎳鈷濕法項目硫黃制酸裝置項目……
2024年,公司海外業務合同額達到了87.55億元,占總合同額的39.29%,對比2021年,實現了近10倍的增長!
勞模的價值有什么特別的?工作30多年來,李立新攬譽眾多,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授“安徽省勞動模范”“安徽省環保產業優秀企業家”等稱號,并相繼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及中國石油和化工勘察設計協會、中國工程咨詢協會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但這些都無法詮釋勞模的價值。
李立新說:“對我而言,將個人的成就貢獻和國家戰略需求相匹配,個人的工作能力和企業高質量發展相結合,才能成就人生的最大價值。”
(來源: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程燕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