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術來源:
大慶油田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發。
二、基本原理
大慶油田含油污泥處理技術是根據大慶油田含油污泥的性質特點及大慶油田的地理特點采用的含油污泥處理技術,通過多方位自動進料系統使各種形態含油污泥進入處理工藝,通過加熱流化分選技術使含油污泥升溫流化,通過加藥調質調整含油污泥中固體粒子群的性狀和排列狀態,增加系統的電荷密度,使它們取代油組分優先吸附在粒子表面,并使粒子更分散,為油從固體顆粒表面脫附創造更好的條件。通過離心處理技術,脫除油泥中的含水油,處理后污泥達標晾曬后可鋪墊井場、通井路。該技術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實現自動化控制、從而有利于提高處理效率,實現油田含油污泥的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回收部分原油,創造一定經濟效益,避免環境污染,保障油田生產。
三、工藝過程

圖1 大慶油田含油污泥處理技術工藝流程圖
含油污泥通過多方位自動進料系統送至污泥預處理裝置的進料口,經污泥流化預處理裝置分選出的大于5mm的粗固體后,液態含油污泥和藥劑同時進入調質裝置,對污泥進行加熱勻化后上部的液體進入油水分離裝置,下部調質后的含油污泥輸送到兩相離心機進行液-固分離,分離出的污泥(含油≤2%)達到了黑龍江省地方標準《油田含油污泥綜合利用污染控制標準》(DB23/T 1413-2010)規定的含油量≤2%的排放標準,用來回填原污油存放點及鋪墊井場道路。分離出的液體先進入油水分離器進行油水分離;經過油水分離器分離的含油污水返至回摻水罐作為工藝用水。
四、技術特點
提出了含油污泥多方位自動進料工藝,滿足多種來源各種性質的含油污泥進料。采用了多級流化預處理的含油污泥預處理設備,分離出污泥中的大塊物料及破碎后的絲袋纖維等雜質,去除大于5mm的砂質物料,減少了污泥中的雜質對后續設備的沖擊。改進并聯式調質工藝,可切換至串聯式調質工藝,更適合處理含油量較大的含油污泥。形成了多方位自動進料→多級流化預處理→并聯
(串聯)調質→離心脫水→出泥處理工藝流程,作為油田含油污泥的處理工藝技術。
五、技術水平
大慶油田含油污泥處理技術不但能夠使處理后的污泥含油率降至2%以下,同時可回收污油,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實現了污泥的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該工藝達到了國內領先的水平。
六、能源消耗
應用大慶油田含油污泥處理技術建設處理量為10m3/h的含油污泥處理站,年耗電150×104 KW·h;年耗天然氣50×104 m3。
七、節能減排
由于離心處理裝置分離出的水溫度較高,并含有一定濃度的藥劑,通過循環使用,實現了節能和降耗。導熱油爐伴熱工藝為密閉循環,避免了蒸汽鍋爐的冷凝及排污熱損失,熱效率高,達到87%,節能效果明顯。應用該技術處理含油污泥降低了固體廢物大量堆積對環境和安全造成的隱患。
八、技術應用條件
該技術適用于石油石化行業中產生的含油污泥的處理,在處理過程中可回收大部分污油。該技術可采用固定式建站或移動式撬裝進行應用。
九、應用實例
應用該技術大慶油田于2009年5月建成投用第1座“杏北油田含油污泥處理站”。在該站現場試驗取得較為成熟經驗的基礎上,大慶油田又依靠此技術陸續建成投產了“北一區含油污泥處理站”、“杏V-II含油污泥處理站”、“宋芳屯油田含油污泥處理站”、“朝陽溝油田含油污泥處理站”、“葡萄花油田含油污泥處理站”、“喇嘛甸油田含油污泥處理站”、“薩北含油污泥處理站”、“薩南油田含油污泥處理站”共9座,目前含油污泥處理總規模達到85 t /h。
十、經濟效益
目前已建的9座含油污泥處理站共處理含油污泥86.62×104m3,回收原油16.76×104 m3,創經濟效益3.4億元。其中喇嘛甸油田含油污泥處理站在2016-2017年運行期間共處理含油污泥40712m3,回收污油36557m3,污泥站回收污油平均含油率96.47%,密度0.865g/cm3,原油價格按照2625元/噸計算,污油回收效益=36557×0.9647×0.865×2625≈8008萬元,經濟效益可觀。
(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工勘察設計協會) |